with Strong’s
Concordance Number under each word
( A Tool book for Bible Study )
旧约圣经
原文编号逐字中译
本简体中文版由仰望弟兄整理制作
( 读经工具书 )
8850 Selkirk Street, Vancouver, B.C.
Canada
V6P 4J8
?/span>本书版权属于北美基督徒中心
前言
缘由
当'新约原文逐字中译'初稿完成,有些信徒得着其影印本时,就问说,旧约原文逐字中译在那里?在外地的信徒也在电话中提出相同的问题说,有没有旧约原文逐字中译?这样给人问得多了,也成了一种负担.当初的新约原文逐字中译,是为了自己的需用而编写; 后经一些信徒的建议,而将其公开与众信徒共享.现在这本旧约圣经原文编号逐字中译,可说是因着别人的催促而编写的.但愿我们借着这些读经工具书,都一同从主的话中学习,更深的认识神的心意,并顺从主的话去行!
编译
一.这本旧约圣经原文编号逐字中译,并非一本旧约圣经的新缯译,而不过是一本读经工具书,提供旧约圣经每一个字,用史畅编号( 0001至8674)来表明; 再将各编号的所代表的译宇,按中文的语气排列出来.
二.这书的原文编号是采用史畅先生的编号系统(The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;
by Dr. James Strong),而原文乃是取自圣经文库(The Old Testament Study Bible,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,圣经文库的编号与史畅的编号不尽相同,要将圣经文库的编号转换为史畅的编号,有时出现困难,也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.
三.每一原文编号的中译,则尽量采用和合本及圣经新译本的译文,有时也参照达秘的英文与德文译本圣经,给予稍略不同的译字; 这并不表示其他译本的缯译不够准确,或有欠完善之处,只不过是编者个人的看法与选择而已.在字典汇编中,许多的诠释,也常常采用上列二种参考书中的资料.
四.旧约希伯来文中三个主要的介词,因其只有一个字母,而总是冠于它所介入的名词之字首,两者联结着书写.可能就是因着这一个缘故,史畅的编号系统中,没有为此三个介词单独的编号.然而,它们却是一个介词,也常常单独使用,别的编号系统,如 圣经文库也为其单独编号.今因其使用次数非常频仍(有的用了二万余次); 为此,本书也暂时为此三个介词单独编号.另外,一个疑问词,原文也是一个字母,常常放在句首,与次一字联结组合使用,史畅编号系统中,也没有为其编号.本书也暂时给予一个编号.这四个暂时编号为:000A,000B,000C,000D;
000A = (eB. 音be); 意为: 在, 于, 因, 向, 当, 用, ... 相当于英语 : in
000B = (eeK. 音ke); 意为: 像, 如, 按, 照, 仿佛, ... . 相当于英语 : like
000C = (l. 音 le); 意为: 到, 为, 向, 至, 在, 由, .... 相当于英语 : to
000D = (IIh] 音 ha); 意为: 岂? 难道? 是否? 么? .... 是一个疑问词.
注 : 这四个编号, 在 字典汇编中,排列于 于0009 与0010 之间.
五.希伯来文常常将二个单字,用一个短横线'?组合在一起,有时也不用短横线,直接将二个单字联写在一起; 因其本来就是二个单字,所以有二个编号,但为了要表明在原文是组合在一起的,所以在其编号之前或后加上一个'+'符号; 就如(创1:1)开头二个字:'起(000A+),初(+7225)',就是说出, '起'与'初'在原文是一个组合字,000A+这编号之后的+号,与下一个最接近它有+在前的编号,即+7225,在原文乃是一个组合字.旧约这种组合字出现很多,几乎每一节都有这些组合字.有时也有三个单字的组合字,如(创1:26)的'和(那)全地',原文编号是:(和000A+),((那)全+3605+),(地+0776); 其中000A+与后面的编号相联,而+3605+却与前面及后面的编号都相联,至于+0776乃是与前面的编号相联.偶然也出现用四个单字组合在一起的字,如(创14:23)的:'(凡4480+),(一切+3605+),(属于你+0834+),(的+000C)?/span>.
六.有时,某些希伯来编号的译字因着中文的语气,须分开排列,而在其间又有另外的组合字,本书就将一个组合字用+,而用另一个组合字用^来区别,两者用意完全相同,如(创11:4)的'(在5921^),与(面上^6440)'.因这两个编号中另外有个组合字'(全3065+),与(地+0776)'插在其间.这些组合字,所以要用+符号,或^符号,放在一组编号之前或后来表明,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.今用(创1:2)末了三个编号来说明,'(在5921+)与((那)众水4225),和(面上+6440)' .末了一个编号(+6440),意为:面,前,面前; 为何在此缯为:面上?原来与此字组合的前一编号(5921+),意为:在上; 这里的'上'字,因中文表达方式必须将其放在与其组合的编号(6440+)'面'之后,而成为'面上'.这种字例很多,所以要注意二个组合字,组合在一起的全部字义.
七.有些希伯来文编号的译字,须要分开排列,就在其编号之前或后用'-'来表达,如(创1:5)的:(称7121-)与(为-7121), 表示'称'与'为'这二个字是同一编号7121的译字,不过是分开排列而已.
八.希伯来文中有些习惯用语,字面的意思与实际的意思不尽相同.
1)如:'耶和华活着'(有时缯为:耶和华是活的(撒上14:45), 其用意是:'指着耶和华起誓',和合本总是缯为:'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?/span>; 本书有时直译,简中或附有注解; 有时译为:指着-耶和华-起誓(起誓,用正楷字,表示是附加上的译字).
2)又如:'充满他的手',其用意是:将他分别为圣为着神(申16:32); 或:将他献上给神(代上29:5); 或:使他承接圣职(出29:9,29).
3)再如:'我举起我的手',其用意是:我起誓.本书常译作:我举手起誓(起誓,用正楷宇,表示是附加上的译字)
,(结36:7; 47:14).
九.旧约的人名与地名(专有名词)使用特别多,有2600余编号,占全部编号(8674)的三分之一.有些地方值得我们注意:
1)同一个原文编号,常常缯成好些不同的名字.如
1840:但以理,但以利. 1954:何西阿,何细亚. 3169:希西家,耶希西家.
2)同名的人名更多,有时十多个不同的人,同有一个名字,如
8304:西莱雅,就有九个不同的人都叫西莱雅(撒下8:17; 王下25:18; 耶40:8; 代上4:13; 代上4:35; 拉2:2; 尼11:11; 耶36:26; 耶51:59;).
3)有时一个名字,既是人名,也是地名.如
0121:亚当, 人名(创4:25), 地名(书3:16). 又如
0425:以拉, 人名(创36:4), 地名(撒上17:2).
4)有时两个不同的原文编号,中文缯为同一名字,如
0473 与 0477 均缯为:以利沙.
注:以上各点,在字典汇编中都有详尽说明,有时在经文中也附有说明.
十.新约中的'哈利路亚'(启19:1,3,4,6)一词,是源自旧约的希伯来文,但旧约中译却没有一次使用'哈利路亚'.原来希伯来文中'你们要赞美耶和华'一词的原文音译,就是:'哈利路亚?/span>.(你们要赞美=哈利路,耶和华的简称=亚. 参读(诗104:35)
有些译字,如:基路伯,在和合本的译文中,这三个字都有'口'旁,但一般的电脑中文字汇中都没有这样的字(有'口'旁的基路伯),所以就以基路伯来当作译字。其实这编号是音译,似乎可以勉强代替.
编后
承蒙好些弟兄姊妹自愿帮助并校对,以及在祷告中的扶持,使这书的编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,并能早于预期完成.谢谢每一位有分于编译及祷告工作的弟兄姊妹,求主记念你们所摆上的那一分。愿一切荣耀都归给主!
本书的编译,承蒙谢德建弟兄,朱永毅弟兄诸多的指正,和实际的建议与鼓励,特此致谢.
末了,本书的全部电脑程序,均由小儿加德设计并制作,费上许多的时间与精力,求主悦纳他所献上的一分. 编者: 张伯琦 2007:10
参考书目
. The Englishman’s Hebrew
Concordance of The Old Testament
George V. Wigram
Hendrickson
Publishers, Inc.
. The Complete
Biblical Library;
World Library
Press Inc. Springfield, Missouri, U. S. A.
. The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
Bible
James Strong, S.T.D., L.L.D.
Mac Donald Publishind Company
McLean,
Virginia 22101
. The Interlinear Bible
Hebrew-Greek-English
Jay P.
Green, Sr.
Hendrickson
Publishers
Peabody,
Massachusetts 01961-3473
. Die Heilige Schrift aus dem Grundtext uebersetzt;
Verlag R.
Brockhaus, Wuppertal 33. Auflage 1962,
. 简明圣经史地图解
梁天枢著
橄榄基金会出版
. 圣经人地名意义汇编
陈瑞庭
编著
归主出版社出版
. 新译 . 和合圣经
出版及发行 : 环球圣经公会有限公司
版次 : 第三印 (2005年3月)
本书编译时曾参考上列各书, 谨此申谢!